我们是如何成为炎黄子孙的?
时间:2021年02月22日 所属分类: 点击次数:100
炎黄子孙在当下中国人——至少是汉族人中——接受度很高,是流传极广的代称。
炎黄子孙在当下中国人——至少是汉族人中——接受度很高,是流传极广的代称。
很多地方在着力挖掘和炎黄二帝的关系。每年公祭黄帝更是热闹,传说中的黄帝陵所在地陕西黄陵县和黄帝出生地河南新郑市为争抢祭黄正统,试图力压对方。就连远在江南、和传说中的黄帝活动范围相差甚远的浙江缙云县,也想在祭黄中分一杯羹。
此外,炎黄子孙一词亦为大陆外的华人所认同,大陆媒体宣传港澳台和旅居海外的华人华裔时,也尤为喜欢采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称呼。
虽然“炎黄”中炎帝排名靠前,但是若论该传说的中心人物,那还是非黄帝莫属。黄帝被尊为全体华人的共祖,如今已根深蒂固。这种地位是否自古如此呢?
黄帝究竟是如何出现的?
甲骨文里并没有关于黄帝的记载,各类确证时间在春秋时代之前的文献,如《尚书》周初八诰、《诗经》等也没有黄帝的踪迹。“黄帝”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齐威王时代的陈侯因齐(即齐威王)敦铭文中。
这篇铭文里,齐威王叙述自己身世时将黄帝说成自己远祖,以增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左传》《国语》等文献中提到黄帝的一些事迹,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这些记载说明当时人格化的黄帝已经开始出现,其影响力已大到把黄帝说成自家祖先可以有巩固政权作用的地步。当然,它伴随着一系列“黄帝”周边产品的逐渐完善,譬如黄帝被说成是医学、文字、数学、音乐、军阵、舟车的发明者。
随着时间推移,黄帝传说的影响力和范围不断强化,汉初司马迁时已有如下言论:“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充分体现黄帝传说流传之广。
【中华民族】
清朝后期,中国在列强坚船利炮下中屡屡失利,传统以天朝为中心的天下世界观受到严重冲击。西方民族国家的概念传入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羸弱,任人宰割,正是由于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族和国家,国民缺乏凝聚力,缺乏对异种的排斥。
梁启超1899年写成的《爱国论》中的一段话颇有代表性:“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平等之国视之。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
为了能够让中国转化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大批知识分子投入构筑中华民族的事业当中。
民族的形成需要有共同历史背景形成的集体心理,以凝聚全体成员。故而民族虽然是很晚近的概念,但构建民族却是把历史追溯得越久远越好。
在19世纪后期民族国家兴起的浪潮之中,不少国家都从故纸堆里面挖出了自认的古代本民族杰出人物,以促使全体国民形成对本族先贤的崇拜模仿,从而形成共同感情。
在构筑民族的过程中,为全体成员杜撰一个统一来源非常重要。共同的族源可以佐证族群内部的一体性,将族群自身和他者明确分开,对形成内部一致对外排斥的民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学期刊论文发表范文:社科纵横期刊发表简述珍惜和善待当面批评。